0%

match

# 1.MES安全加固步骤(样题任务二) ## 1. 操作系统安全加固: ### 删除无用账户和限制su命令切换权限: ```bash sudo userdel test1 sudo userdel test2 echo "test3 ALL=(ALL:ALL) ALL" >> /etc/sudoers echo "test4 ALL=(ALL:ALL) !ALL" >> /etc/sudoers

2. SSH安全设置:

编辑SSH配置文件 /etc/ssh/sshd_config,修改以下配置:

PermitRootLogin no AllowTcpForwarding no X11Forwarding no

重启SSH服务:

sudo service ssh restart

3. 数据库安全加固:

删除默认安装数据库、匿名账户、重设root账户口令和修改默认端口:

DROP DATABASE IF EXISTS test; DELETE FROM mysql.user WHERE User=''; ALTER USER 'root'@'localhost' IDENTIFIED BY 'ComplexPassword123'; -- 修改默认端口为13306(需要在数据库配置文件中修改端口设置)

设置数据库root账户仅允许本地连接:

在数据库配置文件中(通常是 /etc/mysql/my.cnf/etc/my.cnf)设置以下内容:

bind-address = 127.0.0.1

数据看板配置:

确保数据看板的连接配置正确,包括数据库地址、端口、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

以上配置完成后,应能够通过数据看板获取数据。


#理论要点

工业互联网

定义与内涵

工业互联网是一种将传统工业制造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模式,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设备、产品、企业和供应链等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发展历程

  • 起步阶段: 初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连接和数据采集。

  • 数字化转型: 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加强数据分析和存储能力,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

  • 智能化阶段: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实现自动化决策和预测分析,推动智能制造。

  • 全面互联: 各个环节实现高度互联,形成产业协同和供应链优化。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 物联网层: 设备和传感器的接入、数据采集。

  • 网络层: 数据传输、边缘计算、云计算平台。

  • 应用层: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决策支持。

网络安全

理论与模型

  • 零信任模型: 基于“不信任,始终验证”的原则,强调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应经过认证和授权。

  • 防御深度: 多层次的安全策略,从网络边缘到内部系统,形成多重保护层。

  • 威胁情报共享: 实时获取和分享威胁情报,提高对新威胁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工业互联网安全架构

  • 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 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访问系统和数据。

  • 数据加密: 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中的安全性。

  • 安全监控和响应: 实时监控网络活动,快速响应潜在威胁。

  • 更新和漏洞管理: 及时应用安全补丁,管理系统漏洞。

  • 培训和意识: 提高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减少人为失误。

工业互联网

物理安全

1. 物理访问控制

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进入关键区域,通过技术手段如生物识别、门禁系统实现。

2. 盗窃破坏保护

采用监控摄像、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盗窃和破坏行为。

3. 环境变化保护

对关键设备和服务器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在安全范围内。

4. 电磁防护

采用屏蔽技术、距离隔离等手段,防范电磁干扰和攻击。

设备安全

1. 工业现场设备安全

实施设备巡检、定期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采用防尘、防水等防护措施。

2. 智能设备安全

保护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固件安全,更新和维护系统补丁,限制不必要的网络连接。

3. 智能装备安全

强化对智能装备的访问控制,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控制。

控制安全

1. 控制软件安全

采用安全编码实践,进行代码审查,确保控制软件免受恶意代码和漏洞的影响。

2. 控制协议安全

采用加密、身份验证等措施,确保控制协议的安全性,防范中间人攻击和数据篡改。

网络安全

1. 企业内、外网络安全

实施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保障企业网络的安全;加强对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

2. 标识解析系统安全

加强DNS服务器的安全配置,避免DNS劫持和欺骗,确保标识解析系统的可靠性。

应用安全

1.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

采用安全认证、加密传输等技术手段,确保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性。

2. 工业应用程序安全

进行安全开发和代码审查,确保工业应用程序免受常见漏洞和攻击的威胁。

数据安全

1. 数据分类分级保护

对重要数据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敏感数据得到妥善保护。

2. 数据脱敏

在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采用脱敏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信息。

3. 数据跨境传输监测

对跨境数据传输进行监测和审计,确保符合相关法规和隐私政策。

4. 个人信息保护

遵循隐私法规,采用加密、匿名化等手段,确保个人信息的合法、安全处理。

安全建设管理

1. 安全方案设计

1.1 网络拓扑设计

  • 确保网络结构考虑到隔离关键系统和数据的需求。
  • 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1.2 身份认证

  • 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如密码、智能卡、生物识别等。
  • 实施强制性的访问控制,限制敏感系统的访问。

1.3 数据加密

  • 对重要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包括传输和存储阶段。
  • 使用安全的加密算法,定期更新密钥。

2. 产品采购与使用管理

2.1 产品安全评估

  • 对采购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 确保产品有及时的安全补丁和更新。

2.2 使用规范

  • 制定使用规范,规范员工对产品的使用方式。
  • 确保设备和软件的合规配置。

3. 软件开发管理

3.1 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

  • 在每个开发阶段引入安全措施,包括代码审查、安全测试等。
  • 确保开发人员具备安全编码的知识。

3.2 代码审查

  • 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寻找和纠正潜在的安全漏洞。
  • 使用静态和动态分析工具进行代码审查。

4. 项目实施广利

4.1 安全计划

  • 制定详细的项目安全计划,包括安全目标和相关任务。
  • 明确项目中的安全角色和责任。

4.2 风险评估

  • 在项目启动阶段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潜在的安全威胁。
  •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风险的接受、规避、转移和缓解。

5. 验收与交付管理

5.1 验收标准

  • 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确保交付物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
  • 进行验收测试,验证系统的安全性能。

5.2 验收程序

  • 确定验收程序,包括对安全性能的测试和验证。
  • 确保与供应商进行充分的验收沟通。

6. 供应商管理

6.1 供应商评估

  • 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评估其在安全方面的能力。
  • 要求供应商提供其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证书。

安全运维管理

1. 环境管理

1.1 设备布局

  • 将设备布置在受控制的物理环境中,减小物理攻击的可能性。
  • 使用摄像头和门禁系统监控设备访问。

1.2 温湿度控制

  • 维护适宜的温湿度,以防设备受到不良的环境影响。
  • 定期监测和记录环境参数。

2. 资产管理

2.1 资产清单

  • 建立详细的资产清单,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设备。
  • 定期更新资产清单,及时反映变更。

2.2 资产分类

  • 对资产进行分类,根据其重要性和敏感性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 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控制措施。

3. 介质管理

3.1 存储介质安全

  • 制定存储介质的使用规范,包括加密要求、物理存储位置等。
  • 确保存储介质的定期审计和监控。

3.2 介质审计

  • 定期审计存储介质,包括检查备份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针对介质丢失或泄漏情况实施应急计划。

4. 设备维护管理

4.1 维护计划

  •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
  • 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安全状态。

4.2 设备备件

  • 确保备有关键设备的备件,以防设备故障时的紧急替代。
  • 确定备件的存放位置和状态监测。

5. 漏洞和风险管理

5.1 漏洞扫描

  • 定期进行漏洞扫描,使用自动工具和手动审查发现漏洞。
  • 制定及时修复漏洞的计划。

5.2 风险评估

  • 对系统和网络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潜在威胁。
  •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防范和应急响应。

6.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6.1 安全配置

  • 确保所有系统和网络设备按照最佳安全实践进行配置。
  • 使用自动化工具来确保设备配置的一致性。

6.2 安全补丁

  • 建立安全补丁管理流程,及时应用最新的安全补丁。
  • 定期检查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状态。

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7.1 防病毒软件

  • 部署强大的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
  • 配置实时监控和自动扫描功能。

7.2 恶意代码检测

  • 使用行为分析、文件审计等手段进行恶意代码检测。
  • 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处理恶意代码感染事件。

8. 配置管理

8.1 配置策略

  • 制定明确的配置策略,规范设备和系统的配置。
  •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功能,减小攻击面。

8.2 变更审批

  • 设立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变更得到适当的审批和监控。
  • 记录和审计所有系统和配置的变更。

9. 密码管理

9.1 强密码策略

  • 实施强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和定期更改要求。
  • 使用密码哈希算法存储密码,确保密码的安全性。

9.2 定期更改密码

  • 要求用户定期更改密码,降低密码被盗用的风险。
  • 提供密码重置机制,确保用户能够安全地恢复密码。

10. 变更管理

10.1 变更计划

  • 制定变更计划,包括变更的原因、风险评估和实施步骤。
  • 与相关团队协调变更计划,确保最小化影响。

10.2 变更审批

  • 设立变更审批委员会,确保对所有变更的审批。
  • 进行变更前的验证测试,确保变更的成功实施。

11. 备份与恢复管理

11.1 数据备份

  • 制定详细的数据备份计划,包括备份频率和存储位置。
  • 分类备份数据,确保关键数据得到及时备份。

11.2 恢复测试

  • 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测试,验证备份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更新备份和恢复计划,以适应系统变更。

12. 安全事件处置

12.1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 制定详细的安全事件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检测、报告和分析。
  • 定义不同类型事件的紧急级别,制定相应的响应措施。

12.2 安全事件记录

  • 记录所有安全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发生时间、事件类型和处理过程。
  • 对安全事件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改进措施。

13. 应急预案管理

13.1 应急团队

  • 组建专门的应急团队,包括安全专家和其他关键团队成员。
  • 定期进行应急团队培训,提高协同应对的效率。

13.2 应急演练

  •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模拟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
  • 收集演练过程的反馈,不断改进应急预案。

14. 外包运维管理

14.1 合同约定

  • 在外包合同中明确安全责任、服务水平和合规要求。
  • 确保外包方符合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

14.2 监管与审计

  • 定期监管外包方的运维活动,确保其按照合同履行责任。
  • 进行定期的安全审计,评估外包方的合规性。

工业互联网安全

风险评估

1. 风险评估原理

1.1 风险定义

  • 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某一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该事件对目标造成的影响。

1.2 风险评估目的

  • 识别和量化潜在威胁,为决策制定和优先级排序提供依据。

1.3 风险评估步骤

  • a. 标识风险: 通过调查、审查系统和网络,确定可能的安全威胁。

  • b. 评估风险: 计算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构建风险矩阵。

  • c.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 根据评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缓解和应对策略。

2. 风险评估实施

2.1 标识风险

  • a. 主动扫描: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定期扫描系统和网络。

  • b. 日志分析: 分析系统和网络日志,寻找异常活动。

2.2 评估风险

  • a. 定量评估: 使用定量方法,如CVSS,量化可能性和影响。

  • b. 定性评估: 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对风险进行主观评估。

2.3 制定风险应对计划

  • a. 风险缓解: 采取措施减小风险的发生概率或影响。

  • b. 风险转移: 将风险责任转移给第三方,如保险公司。

3. 风险评估工作形式

3.1 定量风险评估

  • a. 数据依据: 使用具体数据和度量,如概率、金钱等。

  • b. 量化指标: 利用数值来表示风险的大小,便于比较和优先级排序。

3.2 定性风险评估

  • a. 专家意见: 依赖专家判断,通过专业经验进行评估。

  • b. 主观评估: 使用描述性的词汇表达风险,如低、中、高。

4. 风险评估相关工具

4.1 漏洞扫描工具

  • a. Nessus: 用于发现系统和网络的漏洞,提供详细报告。

  • b. OpenVAS: 开源的漏洞扫描工具,支持多种操作系统。

4.2 风险评估框架

  • a. FAIR: 以定量方法为基础的风险评估框架。

  • b. ISO 27005: 国际标准,提供风险管理的指南。

安全监测预警

1. 安全监测

1.1 安全事件监测

  • a. 实时监控: 使用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系统活动。

  • b. 网络流量分析: 分析网络流量,检测异常或恶意活动。

1.2 行为分析

  • a. 用户行为: 监测用户行为模式,发现异常活动。

  • b. 系统行为: 分析系统组件的行为,寻找潜在的威胁。

2. 风险预警

2.1 实时风险评估

  • a. 实时数据: 利用实时数据对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发现潜在风险。

  • b. 自动化警报: 设定阈值,超过则触发自动化警报通知。

2.2 预警通知

  • a. 多渠道通知: 通过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 b. 紧急级别: 区分不同风险的紧急程度,有针对性地通知。

应急响应

1. 应急响应处置流程

1.1 事件检测

  • a. 报警触发: 当监测系统发现异常,触发报警机制。

  • b. 主动检测: 定期进行系统和网络的主动检测。

1.2 事件确认

  • a. 验证报警: 确认报警是否属实,进一步核实事件细节。

  • b. 影响评估: 评估事件对系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

1.3 应急响应

  • a. 应急计划: 根据制定的应急计划,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b. 隔离受感染系统: 防止威胁扩散,隔离受感染系统。

1.4 事后总结

  • a. 经验总结: 归档应急响应过程,记录经验教训。
-------------本文结束下次再见-------------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